多形性红斑是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皮肤黏膜疾病,通过了解其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疾病。
病毒感染:常见的如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异常反应,导致多形性红斑的发生。
细菌感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其毒素或代谢产物可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进而诱发多形性红斑。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也可能与多形性红斑的发病有关。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的人群中,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引发多形性红斑。
物理因素:寒冷、日光、放射线等物理因素也可能诱发多形性红斑,可能是由于寒冷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皮肤组织的缺血缺氧和炎症反应。日光照射引起的多形性红斑则称为日光性多形性红斑,主要是由于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等病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免疫系统本身就存在异常。在疾病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自身抗体的产生或免疫调节紊乱,导致多形性红斑的发生。这些患者的多形性红斑往往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度相关,病情较为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轻型多形性红斑:此型最为常见,病情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典型的皮疹呈靶形或虹膜状损害,即中央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斑,外周有一圈苍白晕,再外周为红斑。可伴有轻度瘙痒或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发热、乏力等。
重型多形性红斑:此型病情较为严重,除了皮肤出现广泛的红斑、水疱、大疱外,还常伴有口腔、眼睛、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的严重损害,患者可出现高热、乏力、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皮疹:多形性红斑的皮疹形态具有多形性特点,可包括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等。红斑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鲜艳,边界清楚。丘疹通常为针头至绿豆大小,呈扁平或隆起状,可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水疱大小不一,疱壁紧张,内液清亮或呈血性。大疱则相对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疱壁薄,容易破裂形成糜烂面。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是多形性红斑最常受累的黏膜部位之一,患者可出现口腔黏膜的红斑、水疱、糜烂、溃疡等病变。溃疡通常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和言语,严重时可导致患者进食困难、体重下降。口腔黏膜的病变可单独发生,也可与皮肤皮疹同时出现。
眼睛黏膜:眼部受累时,可表现为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患者可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畏光、流泪、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
发热: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热可伴有寒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一般在皮疹出现后逐渐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
关节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主要累及四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疼痛可为游走性或对称性,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仅为隐痛,重者可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关节症状一般在皮疹出现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持续数周后可逐渐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关节功能障碍。
体格检查:仔细检查患者的皮肤和黏膜病变,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大小、颜色等特征,检查口腔、眼睛、生殖器等黏膜部位是否有损害,注意是否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全身体征。体格检查对于多形性红斑的诊断具有直观重要的意义,典型的皮疹表现和黏膜损害往往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血常规:一般可见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炎症反应。在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多形性红斑中,可能会出现淋巴细胞计数相对或绝对升高。
血沉和C反应蛋白:这两项指标通常会升高,反映了体内的炎症活动程度,此项数值的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病原学检查:对于怀疑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多形性红斑,可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支原体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
自身抗体检测:在怀疑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多形性红斑患者中,可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以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形性红斑患者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与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所不同。
皮肤病理检查:在诊断困难的情况下,可进行皮肤病理检查。多形性红斑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等。皮肤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仅在必要时进行。
建议使用温水轻轻清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揉搓皮肤,以免导致水疱破裂或加重皮肤损伤。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避免搔抓皮疹,以防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和感染,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剂,避免热水烫洗皮肤。对于有皮疹的部位,要避免搔抓,可轻轻拍打或涂抹止痒药物。如有水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防止自行破裂引起感染。
如果口腔黏膜受累,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用温水漱口,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口腔溃疡患者,可使用口腔含漱液或局部涂抹药物,以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皮肤和黏膜的修复。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牛奶等,对于明确与食物过敏相关的患者,应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