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其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涉及皮肤干燥、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皮肤疾病、系统性疾病等。
1、皮肤干燥: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逐渐减退,分泌的油脂和汗液减少,皮肤的保湿能力下降,变得干燥,容易引发瘙痒。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皮肤水分流失加快,也会导致皮肤干燥,进而引起瘙痒。过度清洁皮肤,如频繁使用强碱性肥皂、热水洗澡时间过长等,会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水分更容易丢失,引发瘙痒。
2、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体内的激素水平失衡,从而干扰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皮肤瘙痒。这种瘙痒通常在情绪波动时会加重。
3、环境因素:居住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不适宜,如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引起瘙痒。长期处于空调房间内,空气干燥,皮肤水分流失快,容易出现瘙痒。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反应,出现瘙痒症状,还可能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皮疹等表现。
4、皮肤疾病:湿疹、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病,在疾病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湿疹患者的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同时伴有剧烈瘙痒;银屑病患者除了皮肤有红色斑块、银白色鳞屑外,也常感到瘙痒。此外,一些感染性皮肤病如疥疮、体癣等,由疥螨、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5、系统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影响神经纤维的代谢,导致神经病变,引起皮肤瘙痒。同时,高血糖还会使皮肤组织的含糖量增加,为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进一步加重瘙痒。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癫痫药、降压药等。这些药物进入后,可能作为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还可能伴有皮疹、红斑等症状。
保持皮肤湿润至关重要,每日涂抹温和无刺激的润肤霜,如凡士林等,尤其是在洗澡后3分钟内,此时皮肤含水量高,保湿效果最佳。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2-37℃,避免使用强碱性肥皂,每周洗澡2-3次即可,防止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同时,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外用药物可快速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药膏对于炎症性瘙痒有良好效果,遵医嘱涂抹于瘙痒部位,但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瘙痒严重影响睡眠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可减轻瘙痒,助眠。
若是由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科疾病引发,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调节甲状腺功能等。因情绪紧张、焦虑引起的,可进行心理疏导,适当放松,必要时服用抗焦虑药物,从根源上缓解皮肤瘙痒。